博文

转载:辦公室隔間的秘密歷史(书评)

辦公室隔間的秘密歷史 書評 RICHARD SENNETT 2014年8月4日 https://cn.nytstyle.com/books/20140804/t04office/zh-hant/ 你如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工作場所——這是尼基爾·薩瓦爾(Nikil Saval)在《隔間:辦公室秘史》(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中探討的一個重大主題。實際上,辦公室的歷史毫無「秘密」可言;從美國內戰起,隨着白領隊伍的壯大,經理們和設計師們經常討論員工們應該坐在哪裡,應該用什麼樣的辦公桌,他們周圍的牆壁和窗戶應該是怎樣的。薩瓦爾是《n+1》的編輯,他寫的不是秘史,而是更有趣的東西。他把直白的事實描述與各種文學、文化和政治洞察融合在一起,讓他講述的故事更黑暗,不枯燥。 19世紀末之前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白領階層。大多數辦公室都很小,最多僱傭幾十名員工來為經理和合伙人服務;甚至連大工廠都可能是精簡運營。辦公室本身通常是親密的、非正式的場所,員工和合伙人坐得很近,甚至可能是挨着坐。每個人都處理所有事務;通過口頭交流而非文件備忘錄就能把工作完成。薩瓦爾根據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故事《錄事巴托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進行的絕妙分析,發現這絕不是幸福的天堂,而往往是親密的暴政。另外,當辦公桌連在一起時,把衣衫寒酸的窮人與富足的成功人士分開的界線就更加明顯。不過,「人們認為,雖然低級職員和合伙人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但也是可以輕易克服的。」 薩瓦爾的故事本質上是關於這個辦公室王國變得更大、組織更嚴密時會發生什麼。實際上,當辦公室變成由內部分工主導的官僚機構時,美國夢就褪色了,雖然在儀式上它仍被拿出來炫耀。國家鐵路和煤炭鋼鐵業引領了這方面的變革,它們需要成百上千名專業服務工作者,而不是一小群全能職員。 通過一種巧妙的方式,薩瓦爾陳述了電話和打字機的出現如何助長了這一變革,把辦公室文化從口頭文化變成了書寫文化:電話迫使人們記錄下遙遠的、沒有人情味的交流;打字機的出現使得這麼做成為了可能。在很多不停膨脹的美國城市裡,向外擴張變得越來越困難、昂貴,於是建築物向上發展。一開始,設計師們對於19世紀末聳立起來的鋼筋結構的高層建築該如何組織內部空間,毫無頭緒。

转载:kpi是什么?(知乎用户)

kpi是什么?(知乎)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23015/answer/1145401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答案已经对KPI定义得很完整了,但缺少定性 =========首先补充定性========= 本质上,KPI作为管理体系中抽象出来的量化指标,是一种管理考核的量化手段, 其目的是用来辅助管理。 因此, KPI体系也是一个简化版的量化管理体系。 =========然后是观点========= KPI作为一种科学量化的 辅助 管理工具,受到追捧。 但辅助终究是辅助—— KPI无法替代管理! KPI无法替代管理! KPI无法替代管理! (此处有回音) 为何需要强调这一点? 为了KPI而KPI的职能岗位不能再多,滥用KPI来取代管理的企业也多不胜数。 作为管理考核手段『 之一』 ,从字面上很容易知道:只能证明其必要性,不能证明其充分性。 正 因为不能构成充要条件,所以,用KPI完全替代管理是存在风险的! 这就是很多企业或者岗位KPI化之后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KPI到底怎么用========= KPI不是不好,是少有能用得好的 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标准化的流水任务,是很容易用KPI衡量绩效的,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存在大量非标准化任务的时候,以KPI来唯一指导考核,就必然出问题。 例如要求科研人员定期发表论文、产出成果,那就只能滥竽充数,最后势必演变为劣币驱逐良币了 这几乎是制度一开始就决定了的结果,不是吗? KPI本身是管理的一部分,在相当多的场景中,并不能以简单粗暴的几个数字替代工作全部。然而让人失望的是,99.99%的企业在KPI推行中,都忽视了这一规律。归根到底,KPI是管理的一个剪影。 在哪些地方设置指标? 如何设定指标? 每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起什么作用? 以及如何在管理上对应这些考核结果? 。。。。 这样说很枯燥,举个例子吧 管理五大考评系统:德能勤绩廉,出勤率是”勤“的一个部分,我们就用最广泛的打卡考勤来说—— 打卡能否准确反应出勤率呢?  打卡记录不合格就认定是出勤问题吗?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打卡?(漏打、外勤呢)

从“目标管理”到KPI

学习摘要: -------------------------------------- 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目标 管理和自我控制”(详见,《管理的实践》一书中)。 目标管理从提出到发展成熟是企业由粗放式管理逐步进入精细化管理的标志。为了更好实现 企业的目标,基于二八原理和SMART原则产生了关键业绩指标法(KPI)。 目标管理和 KPI都不是某一人或某一时能够发明的,而是众多的企业管理实施者和从事企业管理专门 研究的人员在漫长的管理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德鲁克、诺顿、卡普兰等都是在这一方 面提出和成熟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可以说到现在还在应用中或因地制宜或与时俱进 。

转载:现在是我们重新认识“科学管理”的时候了

现在是我们重新认识“科学管理”的时候了 2015-07-07 11:16:00     刘春雄/《中外管理》  浏览量: 164 次 韦伯的科层制和专业分工不再是管理的支柱。现代信息社会正在进行新的分工,至今还没有人从整体上否定科学管理,但已经有人从传统管理理论的各个侧面进行颠覆了。   比如:去KPI就是对科学管理集大成的管理工具的否定,涉及很多管理理论;小微组织、创客团队就是对传统科层组织的否定;还有更可怕的,电商出现了,传统营销的基本框架散架了,经典的4P理论也基本不复存在。   这与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之初的情况相似。那时,一切“理所当然”的管理受到质疑,管理大师们在各个层面建立了相关理论,形成了“理论的丛林”。杜拉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而现在,是我们重新认识“科学管理”的时候了。 科学管理的“异化”   没有科学管理,就无法应对20世纪的工业化大生产和巨型企业出现后产生的复杂管理问题。然而,科学管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产生“副产品”,即管理本身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管理的异化。    科学管理的异化有三大“成果”:一是庞大而无效的“管理层”;二是庞大管理层带来的复杂的管理“流程”;三是复杂流程所衍生的KPI。这三大“成果”,因为是科学管理所内生的,所以即使有N多次的“流程再造”,终究还是会陷入“再流程化”的怪圈。   之所以说这三大“成果”是科学管理内生的,是因为科学管理有两大支柱:一是韦伯的科层制,二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电气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大生产时代。那时,企业的目标是“大而强”,“世界500强”几乎是所有企业的终极目标。工业化大生产,遵循规模经济的原则。按照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竞争力首先来源于“成本领先”,而“成本领先”又依赖规模。所以,如何构建能够形成巨大规模的经济组织,成为科学管理的支柱之一。   韦伯的科层组织,按照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层层叠加,可以形成巨型组织。现在各种组织模式不管如何变形,都脱不了科层制的旧窠。IBM在人数最多的时候,管理层次多达18级。没有这么多层次,根本不可能把全球几十万人有效组织起来。   所以,韦伯的科层组织,为工业化大生产建立巨型组织提供了支柱。   传统管理的组织形式有两